我青春期的孩子要出国了-亲子沟通那些事儿

发布日期:2017-08-27

     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难搞的!最近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。我家孩子现在不知道要怎么和TA沟通,我说什么都不对,做什么都不对,真不知道TA到底在想些什么!是啊,不管是作为家长,老师,或者是咨询师的我都觉得12-18岁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沟通和交流上是要“小心翼翼”的,生怕一不小心伤了孩子,或者变成一场不可收场的悲剧,最终造成永久性的关系破裂。

    心理学上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第三叛逆期,或青春期叛逆期。或许您早就听说过叛逆期这个词,顾名思义,叛逆期也就是说什么都要和您唱反调的阶段,也是为什么是亲子沟通中最难搞的一个阶段。而对于这个年龄段远离父母,他乡求学的莘莘学子们来说,这里的亲子关系更变得难上加难。这里我们来说说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。

    首先,我想说明,有效的亲子沟通,不是简单地问候和事无巨细的谆谆教导,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。所以这里的重点是引导和培养。很多家长觉得我是“大人”,他是孩子,孩子是属于我的。这种潜意识中存在的高姿态,是造成亲子关系问题中,最大的问题之一。也许在这之前,指导,教导式的沟通方式看上去是有效,甚至是高效的。但是当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,这种直接式的教导反而会起到反作用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您心目中的“孩子”要成为和您一样的“大人了”。也就是说,高姿态不管用了,平等才是王道。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状态在转变是自然生长原则,而对作为家长的我们来说,则需要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心态,接受孩子的“成长”。

    其次,不知道您是否意识到,其实沟通的形式有很多种。除了我们最常用的有直接的语言沟通,更有非语言的间接沟通。孩子和家长报备每天的行程是一种沟通,但他们每一个眼神,动作,语气姿态也同样是一种沟通。反之亦然。我们的一颦一笑,一举一动都是与孩子的一种沟通。所以,如果您觉得语言上说不通,不如试试其他方式,只要对方能接受到您的意愿,对对方有所影响,这都是有效的沟通。下面说说针对出国留学孩子的亲子沟通。

    小A是我在英国认识的一个女孩,17岁。刚来英国的时候是全家老小一起保驾护航送来的。行李大大小小有几十件,直接把小小的宿舍塞得是基本进屋就要上床的地步。家人们在的这一周,每天早中晚轮流来宿舍给小A洗衣、做饭、收拾房间。小A 呢,就很自在地躺在床上玩手机,看电影,过得挺开心。她说不觉得自己出国了,和国内没什么差别。一周后,家人回国了,留下小A一个人,还有从国内带来的各种家用电器,和一冰箱的爸妈走之前做好的饭菜。可是渐渐地差别出现了。前一个月,她过得特别开心,觉得终于离开了父母的唠叨,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。趁着没开学,她每天出去逛街,每天和父母至少视频一次,微信是除了时差外一刻不断地和父母分享着自己的点点滴滴。远在国内的父母也很耐心,很开心女儿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,事无巨细地告诉女儿该做这个,不该做那个,等等。感觉关系好像比在国内的时候关系还更亲近了似的。可是好景不长,一个月后,女儿的微信回复少了、慢了。视频电话也是隔三差五的才来一次,说话时候更是心不在焉,支支吾吾,唯一说的最多的就是,我要退学,我要回家。感觉到了女儿的不对劲,妈妈着急了,可是远在中国也是心有余了力不足,好话说尽,也不能改变小A要退学的念头。于是找到了我。和小A聊过了才知道,原来她厌烦了。家人走的一个月后,她很快吃光了冰箱里爸妈留下的饭菜,也逛够了学校周围的小镇,吃够了周边大小的洋快餐,然后她茫然了。小A的宿舍已经乱成一团,本来就剩下不多的地方现在更是被各种杂物,垃圾和脏衣服堆得满满的。而开学后越来越多的事情让小A突然觉得手足无措,她找不到自己上课的地点,没有认识的新朋友,语言文化的差异让她觉得自己和周边的世界格格不入。生活,学习的压力和焦虑让她很想家,很想爸妈。她哭着和我说,我不要上学了,你帮我买机票送我回家吧。

    正在青春期的孩子是任性的,或者说有点自私的。他们有着自己强烈的愿望,并不顾一切地要去实现。但是,他们需要先学会承担结果的代价。与其说是叛逆,我觉得不如说是挣扎和凤凰涅槃的时期。他们挣扎着要变成“大人”,努力着要独立,自由。然而他们真的准备好了么?很多中国的孩子和小A 是一个问题,就是他们是自相矛盾的。一方面,孩子心理本能地要变得更加成熟,要独立,然而现实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有多少十五六岁中国的孩子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起居?做简单的饭菜?给自己洗衣服?这些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培养,应该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。即使是寄宿在国外家庭中,也不应该指望当地的家庭可以提供和自己一样对孩子的“服务”。相比于国外的孩子,小A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的水平。

    也许您会说我的孩子会做饭,会照顾自己,但是这样就够了吗?至少我说,要想开心顺利地从国外的学校毕业,这还是远远不够的。小A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学会洗衣做饭,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,她更大的问题是内心不够强大和独立,或者说,心智还不够成熟。而这些才是作为家长要与孩子的沟通重点。如果小A的妈妈不是每天事无巨细地问着生活琐事,而把重点放在她的感受和变化上,也许结果会有很大不同。如果妈妈能够引导小A 在生活学习中做出自己的选择,并让她自己承担后果,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她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。那小A现在不会这么茫然。心理学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节在两岁后就应该慢慢脱离,这里既包括生理上的,也包括心理上的。也就是说,两岁后,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,让TA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。如果您之前没有有意识地培养,那么从现在开始也不晚。对于要送孩子出国的家长,我有几点建议:

        1)学会放手。不要每天电话电信轰炸。适当地保持联系,和孩子保持一定“距离

    如果您习惯了和孩子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,现在孩子出国了,物理上的距离是不得不保持的,但心理上的距离是否也有呢?距离的重要性在于,他给予您与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间,这对于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,而对于孩子尽快适应留学生活更是至关重要的。所以,您首先要做的是把孩子在自己生活中的比重降低。只有您先独立了,孩子才能独立。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自己,或有能力学会照顾自己。

2)  有效沟通要先学会倾听

    很多家长和孩子打电话,孩子说不了两句,全是父母在讲。父母会主观性地觉得事情应该是这样的。然后给自己的意见建议。所以我说,引导最重要,良好的沟通是先要听明白孩子讲话背后的目的是什么。您会发现,很多时候叛逆期的孩子不会直接告诉你她的感受、想法,而是会给您讲一些其他的事情,比如,她会说今天朋友叫我出去玩,但是我不想去.这背后意思其实是需要你的关注或安慰,您要做的是听孩子把事情讲完,感受她的感受,是伤心、难过、委屈?然后适当地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。切记不是停留在事情表面,指责,责备或者简单地给予解决方案,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,最后拒绝和你说话。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间接表达感情需求的时候,及时给予正面的支持和回应,那么孩子会慢慢建立起积极的意识,积累正能量。


3)出国前为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

    刚刚说了要您放手,但是放手的前提是,出国前孩子已经做好了准备。这里除了经济上,学习上的准备,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心理建设。孩子应该明白,留学不是游学,不是短时间的旅游。除了新鲜有趣的事物,更有压力,挫折和不适应。父母、亲戚、朋友都不在身边,自己要对自己负责。没有了国内爸妈、老师的唠叨和一刻不停的督促,孩子是否能够自觉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、生活和学习?良好独立意识和习惯是从现在就要开始培养的。

    

    关于沟通要说的有很多。以后我会慢慢来和大家聊。在英国这几年见到了很多留学生,很多很开心,更有很多不开心。希望能尽我所力帮助到大家。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顺利毕业,成长,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。

如果您有什么想和我分享的,可以发邮件至:ziwei.wang@welcomehomeuk.com